第四天终于去了台北故宫。去台北之前六天得知张大千故居要提前预约,且是提前一周。于是很悲剧地没有约上,只好在网络上简单看了一下介绍。其实也没什么特别。总之我并不是特别中意这个人或者他的字画。倒是之前一天在市立美术馆看到的日本现代艺术特展很是不错。不管怎么说,我只是走马观花而已,艺术这个东西后天培养还是挺难的。

去故宫并不是十分方便,要下了捷运之后坐一个叫做棕13的小巴。那天又是热地离谱,巴士站又没有任何遮挡,几乎被晒化了。站后面是一家快餐店,卖看起来很好吃闻起来更好吃的鸡排。店门口挂了个招牌招送货员,要求之一是会骑且拥有机车。台北真是个机车的城市。经过一片环境好得不得了的区域——据说是常凯申的府邸,故宫终于到了眼前。常这个人,还真是会享受。

故宫票价便宜的要死,加上我又有学生证还能半价,感觉简直就是在薅资本主义羊毛。故宫很小,当然是相比起北京那个来说很小。北京故宫07年冬天下雪的一天我第一次去,取人少景致好的意思。结果宫里面正在装修,连乾清宫都没得进。所以其实也并非算是去过,也就没法做比较。然而比较也没有什么意义。台北故宫比较好的一点是每个展厅门口都放有设计精美的解说条,中英日三种文字。且措辞精致。于是我继续薅羊毛,每个厅都拿了几页。算下来,恐怕是票钱也赚回来了。虽然自己并不很懂,但是听着租来的解说器还是了解了个大概。解说器第一条是馆长致辞,那馆长是女的,听她说起话来感觉无比地舒服,于是我竟然把一大段废话都听了下来。

展览本身,有印象的东西并不特别多。一是清代玉器展里说到,乾隆皇帝觉得民间的玉制品在往俗的方向发展,作为文青的他是不能容忍的。于是他找了些人把上古时期的青铜制品用玉重制,企图引导fashion。至于成功了没有,只能说我耐心有限,没有听完就跑去看黄公望了。而这位黄先生的展厅非常奇特,说是黄公望特展,但绝大部分作品是后世人对他的模仿,其中包括很多大牛。可见这人厉害到了什么程度。二是清代文献展,陈列了无数“丧权辱国”的条约正本。内容自不多说,但那字是真得很好。虽是低头的内容,字本身却是个个顶天立地,看着就带劲。可见笑傲江湖里说写字也可以是一门功夫用来杀人,真不是毫无根据。于是又有了点想重新提起笔来的冲动。上次写毛笔字还是06年,现在天天用计算机,早就很少动笔,字估计已经丑地没法看。在101的时候给美少女写明信片,生怕字写不好让人笑话,生生拿出我的小本先练习了一遍,不过后来还是写地很失败。

这让我想艺术这个东西,到底是应该是属于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。看故宫的展品,虽有很多御制,或是官窑,但大部分是来自民间。而这民间的东西,那自然不是少数人才用得的。有的东西是因为少而珍贵所以入藏,而有的东西是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,生活技能水平而入藏。所以我觉得要培养艺术能力,不妨从练字开始。等几百年几千年之后,后代看我们这些人的时候,发现我们压根不会写字,那是挺悲哀的。而汉字之好,我觉得很大是因为组合排列起来很好看。这也是为什么皇帝们把字作为考察一个人修养的一部分。当然,练字不要练庞中华。八百年后,后代发现我们这代人都是庞体,太可悲了。

后来看了看枣核舟,牙雕这种属于盲雕的艺术,着实震地不行。古代可没有现代这么先进的放大镜,那枣核上的东西,是手艺人凭感觉刻上去的,还刻地那么精致,非常难得。大的东西,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有二。一是毛公鼎。该鼎牛逼之处在于其内部刻有五百余字的歌功颂德的铭文,是写字最多的一个。二是翠玉白菜,拿一整块玉雕成。上面还有蚂蚱。旁边有个工作人员跟我说,这个东西好就好在它不完美,但是完美地解释了“瑕不掩瑜”。我觉得台北故宫普通工作人员的说话水准也蛮高的。

作为一个不艺术的人去看艺术,更多是看艺术背后的故事,换句话说,八卦。

晚上回来以后跑到西门町看了五月天的电影,很烂。回到酒店睡了一会儿到11点下去抽烟,特别无聊就沿着酒店门口那条路走了下去。路两边都是10来米高的树,晚上天气好地很,不冷不热。一直走了半个多小时,看到了一条金毛,若干条小型叫不上名字的狗,几条晚上出来觅食的流浪猫,很多一起散步的人。觉得这生活也蛮惬意的。不过这惬意的生活还是让它作为假期,不惬意的生活虽然没这么舒坦,但人各有活法,我的活法还是希望趁有能力折腾的时候多折腾一下。那路边散步的人,比我小的不多。比我小的,估计忙活了一天都在睡着呢。这才是常态,才是应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