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通了一件事情,心情大好。

从去年开始非常相信佛教的循环报应说法。玉蒲团其实讲的就是报应的道理,然而新3D玉蒲团却把注意力放在了场面上,内涵一点没抓住。可见现在的导演编剧压根就不读书。更可悲的是群众也很受这种感官刺激的蛊惑,并把玉蒲团仅仅当作一个满足某些欲望的片子来看。真是五个字:姣婆遇到脂粉客。

来台北之前就知它有很多很多的寺庙。龙山,金龙,剑潭,行天宫,不一而足。我觉得宗教仪式是很有趣的事情,就像上篇写到的中秋祭祀。虽然我自己并不是属于任何一个教派(信佛只是信其某个观点,而非佛本身)。出于时间关系,仅仅去了龙山寺,原因好多,比如它距离西门町和总统府最近,地处艋舺——拍那个电影的地方等等。到达时已是下午。那天天气很好,天蓝地非常均匀,一片云都没有。于是,热。在大陆也去过不少寺庙,见过诵经礼佛,各种情景其实都差不许多。但龙山寺是另外一种。是一种超越虔诚的虔诚。我亲见一个中年男人,抱着一本厚厚的经书,跪在案前,从第一页开始诵读。那案子在院中,并没有什么遮挡,可想见是多么热。而很多人,第一眼看上去决不像是善男信女(字面意思)。比如穿红色贴身套装的OL,比如背着书包的小学生。我一直相信人是需要有信仰(虽然自己并没有找到),大部分的信仰,从根本上都是教人向善的。不过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任何信仰。大部分人的信仰是物质,包括我在内。而台湾看起来很相反,大家都信点什么,佛也好,基督也罢。

第三天下午是非常折腾的一下午。去过龙山寺,剥皮寮,马上赶去原山公园和台北市立美术馆。赶在闭馆之前浏览了一番。遇到一对新人在美术馆拍婚纱照。美术馆所在位置拥有非常漂亮的黄昏。当然,如果他们不要选择原山派出所当背景可能会更好一些。然后就去了士林。在夜市上转了一圈。其实士林夜市的好处被夸大了,吃的东西,放在北京也就是一般般。而且太三线城市了,那些建筑,仿佛是自打常凯申去了台湾之后就没翻新过。不是说改变就是好的么?我还是喜欢北京那种节奏。老旧的建筑又不是欧洲的那种很好看的,拆掉了盖新的多好。

只有这一天,对我来说才真正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的一天。我不喜欢天天早起,然后非要把写在Lonely Planet上的东西都走一遍走到腰酸腿断才算是游过了。我喜欢尝试当地人的生活方式。比如到西门町看一场电影,到酒吧喝杯酒,晚上在路上散散步,仿佛自己就是生活在这里一样,不紧不慢。走过看过的东西,很快就会忘记。拍过的照片,最终会拿出来看的又有几张。这两种旅游方式的区别,就跟嫖妓和谈恋爱的区别一样。